为深入贯彻落实株洲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3月28日上午,株洲市第十三中学与渌口区第三中学联合开展“教研帮扶,共享共赢”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市十三中校长官孟琼、副校长梅光幸带队,携株洲市“双名计划”官孟琼高中语文工作室部分成员和市十三中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骨干教师以及青年教师共20余人赴渌口区三中,通过“同课异构”课堂展示、学科教学研讨、校际交流等形式,共绘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新蓝图。
顶层设计:锚定“四大工程”,共谋发展新局
活动伊始,两校领导班子及处室负责人召开专题研讨,围绕“资源共享铸品质、优势互补促提升、协同发展创共赢”目标,共商年度帮扶计划。市十三中课程教学处主任王俊介绍年度工作计划,并重点介绍“四大提升工程”:
1. 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通过青年教师培训、跨校教研等活动强化师资水平;
2. 备考效率提升工程:精准分析学情,优化复习策略;
3. 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与精细化管理;
4. 科研能力提升工程:鼓励课题研究,促进教学创新。
市十三中副校长梅光幸、教师发展处主任柳芳,渌口区三中副校长胡勇奇对结对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表示将共同建好、用好结对发展、互学互鉴的平台,以“四大工程”为抓手,为师生发展赋能,合力打造区域教育新高地。
课堂展示:异构碰撞火花,教学尽显匠心
活动中,两校教师围绕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开展6节同课异构教学,以多元视角诠释新课标理念。
1.语文课堂:深耕文本,激活思维
市十三中唐堂老师以“莫言、鲁迅评阿Q”切入,引导学生从文学经典联系现实生活,在问答中揭示“行动胜于幻想”的深刻哲理。课堂充满思辨张力,学生于文本细读中感悟人性与社会。
渌口区三中陈苗老师以“阿Q形象”为主线,通过事件链分析探究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实现文学鉴赏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
2.数学课堂:生活启智,探究生趣
市十三中陈健老师以“路程与速度”“身高与体重”等生活实例导入,带领学生抽丝剥茧理解变量关系,课堂逻辑清晰、互动热烈,点燃学生对数学的探索热情。
渌口区三中曾浪老师巧用散点图可视化数据,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深化概念认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目标达成度显著。
3.英语课堂:情境赋能,思维进阶
市十三中罗禹同老师以思维导图串联全课,借助实物、肢体语言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掌握语言技能。
渌口区三中黄静老师紧扣“家庭晚餐为何珍贵”主题,引导学生剖析语篇情感变化,通过深度阅读培养创造性思维,课堂兼具人文温度与思维深度。
研讨升华:集思广益凝共识,分层提质明方向
课后,两校教师分学科开展评课研讨,围绕教学设计、课堂实效及新课标落实等维度深入交流。
语文组:聚焦“文本细读与批判思维培养”,提出“问题链驱动深度学习”改进策略;
教研组长肖寒瑶组织教学研讨。
数学组:探讨“数据可视化与探究式学习”的融合路径,提炼“生活化—模型化—应用化”三阶教学模式;
教研组长李勇组织教学研讨。
英语组:共商“情境创设与思维品质提升”方案,倡导“主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

教研组长王丽娜组织教学研讨。
通过智慧碰撞,两校教师总结出“以生为本、分层设计、多元评价”的优化方向,为后续教学改进注入新动能。
展望未来:同心共筑教育梦,携手擘画新篇章
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是城乡教育交流的桥梁,更成为教学创新实践的鲜活样本。活动共形成优质课例6节、教学策略12项,两校共建资源库新增课件、教案等素材50余件。
官孟琼校长表示:“今年,两校将持续深化‘四大提升工程’,在资源共享中突破瓶颈,在优势互补中协同共进,为城乡结对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渌口区三中罗荣璐校长表示:感谢市十三中的对口帮扶,过去两年,两校做了很好的沟通交流,希望接下来两校继续深化合作,全领域双向发力,提高沟通效率,同时祝愿两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教育之路,唯携手方能行稳致远。株洲市第十三中学与渌口区第三中学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精神,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并肩前行,共同谱写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