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株洲市第十三中学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5年 05月 02日 星期五
株洲市第十三中学
School moral education
学校德育
日常在线 您的位置:主页 > 学校德育 > 日常在线 >
支教随笔:让教育成为美好的遇见
2023-01-18 返回列表
初到堂市
      2021年8月,我受学校推荐,受株洲市教育局委派到渌口区龙船镇堂市中学支教。堂市中学离市区的直线距离并不是很远,也就是五六十公里。但这里没有通公交车,也没有高速路,交通极度不方便。人们要出门,要走“小天一线”。我问过这边的人为什么叫“小天一线”?当地的人解释道,这里山多,路弯。以前是小路的时,就像“天边一条线”。最近路好多了,都是水泥硬化路面。

爱上这里
      人还未到堂市中学,就认识了一位卢阿姨。她是我在堂市最好的向导,给我介绍堂市学校的里里外外和堂市乡的山山水水。后来听说她是退休返聘来的老师,只是为了对一群孩子的承诺,答应要陪到他们到毕业,就和我一样,也就成为家住在外地的支教老师了。像她这样的返聘老师,还有好几个,听说他们返聘的工资很低,只有象征性的补贴。所以我想这些老师都是秉着爱与奉献,才继续留在这里,做这一片土地上的奉献者。哪怕是在这里默默地奉献了几十年,也不嫌多,也不嫌久!中国的教师不都是这样默默地奉献吗?
      初到堂市中学的时候,我喝不惯堂市中学的水。这水不是自来水公司直供的水,是自己学校打的水井的水,矿物质含量非常高,我那脆弱的肠胃真的受不了,胃痛、拉肚子是常有的事。领导和同事对我很是关心,常问我情况。卢阿姨还带着我去看这里最拿手的乡村医生。食堂的同事对我也特别关心,每天特意做一些菜,不放辣椒。后来我和很多老师熟络了,他们经常给我讲述堂市的故事。比如,堂市校园的路面去年刚刚硬化了一遍,如今很漂亮,今年又新增加了塑胶跑道。从交谈中,我能体会到堂市中学的变化。乡村振兴的春风吹到了堂市中学,堂市有了更好的环境,堂市的孩子们和老师们有了更好的舞台,大家很是欢喜!
     到堂市中学没过多久,赵静主任要求我上一堂公开课,我欣然接受。后来区教研室到堂市调研,我又上了一节视导课,为了与大家更好地交流,我又主动上了几节公开课,反响比较好。后来我又认识了谢丹萍老师,并和她结成了师徒关系。谢丹萍老师家住长沙,孩子才一岁多,非常小,她经常要两地跑。有一次孩子高烧不退,视频里传来孩子不要爷爷,哭声不止,她又来不及回家,还得坚守明天的课堂。她心急的用双手抓住自己的脸颊。她似乎要将自己的圆脸给压扁了,拉长了。那种母亲对孩子的担忧直印到我的心间。很多时候老师的孩子也在留守,像谢丹萍这样,家住外地的老师还有很多,赵静、张燕、贺桔林,肖烨、周珊、柳林等。他们更多的时候,周末也是留守堂市中学。
      体育老师凌思,给我的印象最是深刻。她是我最近几年见过的最能干、最多才的女体育老师。对学生也是极度负责,为了让他们在中考的体育场上拿到不俗的成绩,她经常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陪孩子们练习。为了让学生爱上体育,爱上锻炼,她经常编一些有创意的体育项目,比如“跑步头顶小球”、“8字舞”等,在台上做示范,孩子们很是喜欢。爱运动的我有时也成为了她的帮手。
      还有一批扎根这片土地的堂市人:吴素群、吴立恒、肖轶、刘军、李艳辉、龙高明、卢阿姨等老师。每次和他们一起走出校门,我就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走在路上,不停的有人和他们大声打招呼,“吴老师、肖老师、卢老师。进屋坐坐,喝杯水,吃个桃。”感觉像他们这样能为家乡人民服务是一种自豪!
      在这里,我担任196、197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是堂市中学学生人数最多的两个班,每班约50人。相处久了以后,我对他们也渐渐了解,每个孩子身后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许相似,但不相同。与孩子们相处,除了交流数学以外,我们还在体育场上相互切磋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最喜欢看你们运动场上奔跑的身影,意气风发、阳光自信,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亦爱听马佳奕、李子娇的课,唐紫洋的歌,还要谢谢李佳的围脖。很多很多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其实在堂市我认识的孩子远不止这些,他们时常喜欢和我分享心中的秘密。
走进学生
      家访在教育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次家访需要宣讲安全教育、了解家庭情况、交流家庭教育、开展扶贫工作等。校长吴炼成、吴友存要求全体老师分片负责,校长亲自示范,必须做到“家家到户,生生在心,人人落实”,每一期对每一个孩子至少进行一次家访,很多时候都不止一次。这一年我和谢丹萍、石剑敏、李艳辉承担了迎春村的家访。有一次家访,李艳辉老师领队,我负责开车,即使再小心,底盘和机油壳还是给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刮蹭了,无奈前面的路只能步行。不久又偶遇了雷电、暴雨,一阵炸雷,就在我们身边二十米开外的山边炸响,真是让人毛骨悚然。在躲雨的过程中收到校长吴友存发来的短信:“雷电、暴雨天气,请各位家访老师切记注意安全,躲避雷电。”看完之后非常感动,因为在前行的路上,依然有很多人在关心我们。
      在一个孩子家里家访的时候,他是一个特别文静、胆小的男孩子,害怕见到陌生人,却绕到了我的背后,推了推我的背,示意他认识我,从交流中得知他见我打过乒乓球,帮我捡过球。乒乓球是我和孩子们相互交流的另一个场地,我刚到堂市中学 的时候,只有一张破旧的乒乓球桌子,它两个脚已经破烂了,中间的挡板也没有,我们用砖头垫起了剩下的两个脚,并做了挡板。这就是我们第一张可利用的乒乓球桌子,即使是这样,也丝毫挡不住我们热爱运动、热爱国球的热情。后来,区教育局长来我们学校调研,对我们的期盼很重视,没过几天,就给堂市中学送来了三张崭新的乒乓球桌。从此,堂市中学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乒乓球场地。周一到周四的下午是我们挥拍的黄金时段。 
     学校里还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时不能来上学,有时不能坚持坐在教室里上课,这就是我们送教到家的对象。有一个叫鹏鹏的孩子,经常从教学区送我到周转宿舍,就是想和我多讲讲话。其实更多的时候我听不懂他讲什么,只是微笑地听他说。过不了多久就能听到他班主任的呼叫声,“鹏鹏你在哪里呀?”“可以回教室了么?”。经过一年成长他表达得更清晰了,我也能听懂得更多了。我想,幸福的路上,每一个孩子都得带上。
反思感悟
      通过此次支教,我对乡村教育有些感受。
      一是乡村家庭教育空心化非常严重。近9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还有少数的同学,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都不在,他们寄居在邻居爷爷奶奶家。如果周末邻居家有事,周末吃饭就成为这些孩子最大的困难。有时周五放学他们也不愿意离开学校,因为学校就是他们最温馨的家。每周二我要负责陪餐,学生对食堂的伙食十分满意,早餐有鸡蛋、米粉、还有稀饭、包子。不过他们告诉我,对以前食堂的早餐更喜欢,因为样式更多。有些同学不喜欢吃鸡蛋,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营养,还得劝说他们:“孩子们,每天早晨吃一个鸡蛋是国家给你们的任务。”
      二是家校协作极其困难。很多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如果孩子犯个什么错误,给家长打个电话,家长也不能来学校。听到家长的电话,我也特能理解,如果可以,谁愿分离?如果孩子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班主任老师也只能独自处理。爷爷奶奶来了也帮不到忙,有时也不能来,来的可能是太奶奶。校长往往是对这一块最熟悉的老师,家长们也往往拜托他管教,他自然成为这些孩子的担保人。老师在这个学校有时是老师,有时又是家长。我在这里有时会协助成红权、陈永华两位主任,做一些学生思想工作,这两位老班主任,处理起学生工作来是极具艺术性的,我亦收获良多。
      三是孩子缺乏人生成长的引路人。父母不在身边,成长的烦恼无处倾诉,在乡村教育中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十分必要。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烦恼,纠正心理和品德上的偏差。希望政府、其他学校和企业为乡村的孩子提供更多学习与就业机会。
感恩同仁
      十三中同事默默的支持、领导的关心与叮嘱是我奋力前行的动力。每次回校都少不了同事的问候与关心。候飞翔老师每次必问我“腰痛好了么”;孟校长常问“那边生活怎么样?还习惯吗?”“疫情期间不能来堂市看望你,一定要注意身体”;熊鹰书记叮嘱我“党员是旗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谭校长、蔡主席、曾主任也时常来电关心与问候。其实株洲市第十三中学,以前也是一所乡村学校,乡村人的质朴、勤劳、坚韧早已铭刻在十三中人的心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十三中和堂市中学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支教期间我被推荐为“师德标兵”。感谢堂市中学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厚爱与包容。大家在一起时创造情谊,分别时感受情谊,微风吹过,堂中樟树的沙沙声,就是我对大家的思念,如有下次,我愿再往。

二维码
株洲市第十三中学 电话:0731-22623656 传真:0731-22623655 网址:www.zz13z.com 地址:株洲市荷塘区石宋路399号
Copyright © 2019 株洲市第十三中学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19005998号-1   技术支持:株洲市第十三中学